《
地名的由來》
清光緒年間(西元1885年)臺北府落成,巡撫劉銘傳在臺北城內建造了五座城門,而「西門」則是五座城門中的其中一座。
現在所指的「西門町」範圍包括是:東起中華路、西至康定路、北起漢口街、南至成都路二段,其中包含了昆明街、西寧南路、漢中街、峨眉街、武昌街二段、衡陽街及寶慶路。
「西門町」的地名來自於日據時代,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,西門區域則是他們的休憩場所。「町」是日劇時代的行政單位,在大正九年日政府實施市制,廢除路線式街名,改為路段式之「町」名,進行日化的動作,因此「西門町」地名就在此時產生。
《
興起的原因》
一八九五年日本人統治台灣為顯示其統治優勢,於是將這塊荒涼地規劃成高尚娛樂商業圈及日人宿舍區,加上豪華劇場、電影院的相繼成立,西門町也成為了重要的影音娛樂去處。在五○至七○年間,外省人大量湧入台北,某些上海人在西門町投入了大量的資金,開始在此經營百貨公司之後,更造就了歌廳、舞廳、咖啡廳的林立,有如雨後春筍般,眾多的消費商家也開始在西門町成立。
民國五○年中華商場完工,更將西門町的經濟發展推向最高峰,同時武昌街上也陸續增建了「樂聲」、「豪華」、「日新」、「獅子林」、「國王」、「皇后」…等新戲院,因此西門町便一躍成為全國的商業娛樂中心,享譽亞洲,遊客如織,熙熙攘攘,真是實實在在的不夜之城。
《
演變與發展》
在七○年代,台北市政府開始進行一連串的都市發展工程,隨著中華商場拆除、西區基礎重大交通建設,如:鐵路地下化、捷運工程相繼動工,加上東區副都心逐漸發展出強勁的商業優勢,導致城市重心逆轉,西門町經濟產業活動由盛轉衰。
民國七十四年六月間,台北市政府藉用武昌街主導了一場模擬實境,以驗証市民對徒步區的接納程度。當時在靜態的展示有徒步區圖面模型設計示範以及立體鷹架牌樓,空中旗幟及道路的植栽、座椅、陽傘、大型雕塑等「街道傢俱」設施。而在動態活動方面,則動員了相當多的藝術團體,有啞劇、管絃樂隊、霹靂舞、街頭舖地作畫、大陀羅、捏麵人、草編等「街頭藝術」。這一項活動在當時確實產生了突破性的迴響,也讓社會各方人士對於都市空間的行人地位及其活動需要覺醒。
因此,在民國八十七年的時候,台北市政府花費一億二千萬打造「新西門町徒步區」,總長共一千一百五十三公尺,使西門町擁有全國最長的行人徒步區。並且更新所有的店舖、座椅,以全新設計的地磚、街景綠化、活動公告看板…等公共設施,提供給各界公益或工商團體舉辦各類大型活動,加上二座立體的表演舞台、高十二公尺直徑五公尺的光塔新地標、一百二十五組的霓虹燈柱,以及十三座路口牌樓,配合各單位所舉辦的活動廣告、布旗,吸引許多休閒市民以及年輕人的前往,將西門町的原有的魅力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。
除此之外,也將軟體部份更新、補強,其中包含了:徒步區商圈聯繫網、制訂徒步區自治管理經營法規機制、動員街區組織參與介入經常性維護管理說作,於是西門町再次成為全台首屈一指的商圈組織。
目前的西門町,因為西門徒步區的建置、加上交通網路的發達、林蔭大道的規劃與路面拓寬…等,形成一個嶄新的西門商區。在這裡不僅能夠毫無顧慮、大搖大擺走在馬路上,還可坐在中心廣場旁的座椅上休憩,觀賞各式各樣的表演活動,同時也提供了青少年揮灑青春活力的好場地。
西門町的泡沫紅茶店、咖啡、餐廳、小吃、茶舖…等美食樣樣都有;電影院、服飾店甚至幾十年的老店,也是很好的選擇,來一趟西門町,不僅可以兼顧吃、喝、玩、樂,還可以隨處發現許多與日本同步流行的東西,像是衣服、顏色和款式新潮的手機、日本進口書籍、雜誌、影音製品…等應有盡有,不論你是否是個追求流行的哈日族,這些讓大家愛不釋手的新玩意兒,不僅吸引您的眼光,更讓您隨時走在流行的尖端。
大台灣旅遊網:
http://www.travel-web.com.tw/大台北旅遊網:
http://taipei.travel-web.com.tw/西門町流行網:
http://1081.travel-web.com.tw/【攝影‧撰文\記者葉雲彩】